欧亿平台|欧亿注册|欧亿代理|欧亿开户

欧亿代理官网【主管Q:58255957】

Cononico

July 12, 2022

欧亿代理1970>

欧亿网址开户_超九成受访青少年将袁隆平吴孟超等科学家作为人生偶像

原标题:超九成受访青少年将袁隆平吴孟超等科学家作为人生偶像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与吴孟超院士先后辞世,无数国人在各种场合自发地表达悼念之情。而追悼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两位科学家身上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正在被新一代年轻人用心体会,并努力传承。你心目中的科学家精神是什么样?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在1630名14-35岁青少年中,进行的一项科学家精神专项调查显示,了解到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后,81.4%的受访青少年表示非常受鼓舞,会因此立志当科学家。95.2%的受访青少年明确表示,会将袁隆平、吴孟超等著名科学家作为人生偶像。受访青少年眼里的科学家精神主要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72.9%),敢于创造、勇于实验(72.8%),坚持不懈、不断突破(70.6%)。

  受访者中,90后占37.5%,95后占26.8%,85后占17.1%,00后占18.5%。

  70.4%受访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哀思

  调查中,几乎所有受访青少年都参与了对吴孟超院士、袁隆平院士的追悼。具体说来,14.1%的受访青少年亲自参与送别、吊唁,24.0%的受访青少年送鲜花、挽联到现场。

  更多青少年是在互联网上表达哀思。70.4%的受访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表达,50.3%的受访青少年观看送别、追悼等仪式,44.9%的受访青少年在网上献花送别。

  湖南长沙00后黄淑瑶5月22日早上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大家都在转发袁老去世的消息,当时整个人都愣住了,感到不可置信。之后没多久看到辟谣消息,又和朋友一起吐槽散播假消息的媒体,还挺庆幸虚惊一场。然而到了下午,看到权威媒体发了袁老去世的消息,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也跟着转发了表达哀思的朋友圈。

  “对于我们这些00后而言,袁老是活在教科书里的传奇人物,我们从小都是听着他的事迹长大的。上一次看到新闻报道,还是袁老带团队研究海水稻。”黄淑瑶说,后来又看到吴孟超院士去世的消息,一日双星陨落,真的让人心酸又不舍。“这几天我打开知乎、微信、微博等,都能看到怀念二位先生的文章。生前身后,能得到这么多民众发自内心的爱戴,我觉得他们是非常了不起的”。

  80后科研工作者孙兆林看到新闻时,也感到非常震惊,一个家喻户晓写在课本上的人物就这样离去了,一时间难以接受。“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对二位院士最好的祭奠”。

  了解到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81.4%受访青少年会因此立志当科学家

  基础科学研究生、90后杜松涛也是湖南长沙人,如今正在外地上学,他非常遗憾没能去现场送别袁老,“感到怅然若失,像失去了什么一样”。他觉得,自己只能做好本职工作,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传承下去。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这句话让90后教师钟晴印象深刻,“年轻一代的国人还会延续着袁爷爷的梦想和精神,时刻准备着破土而出”。

  “我现在已经走在科研这条路上了,离成为一名科学家还有很长距离。” 孙兆林说,希望以后能顺利做出更多研究成果,能够像前辈一样,为社会作出贡献。

  了解到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后,81.4%的受访青少年表示非常受鼓舞,会因此立志当科学家。5.8%的受访青少年表示不会。还有12.8%的受访青少年表示还不确定。

  有人问袁隆平,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袁隆平回答:“我没有什么秘诀,我是有经验,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

  重温袁隆平这段给青少年的寄语,黄淑瑶说,我们现在不缺聪明人,但缺的是脚踏实地、坚持做一件事的人。要沉得住气,不要太浮躁,不要精致的利己主义。

  “互联网时代为年轻人获取知识提供了空前的便捷,但最可靠的还是自身的努力。坚持不懈、辛苦劳作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石。”杜松涛说。

  对于这句话,钟晴也很有感触,她觉得,努力学习、打好基本功十分重要。时代风起云涌,不缺乏机会。但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你是否准备好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辛苦的准备工作,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95.2%受访青少年表示会将袁隆平、吴孟超等著名科学家作为人生偶像

  有人说,这是一个网红的时代,年轻人追逐很多明星偶像。但当巨星陨落,我们得以看清什么才是年轻人真正、永远的偶像。调查中,95.2%的受访青少年明确表示,会将袁隆平、吴孟超等著名科学家作为人生偶像。

  黄淑瑶觉得,把他们当作人生偶像是很正常的事,“真正为人民作出贡献的民族脊梁,难道不应该被人民爱戴吗?”他们身上舍己奉公、脚踏实地、努力钻研、勤勉工作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她一直记得袁老当年写给妈妈的信,“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黄淑瑶感叹,他也是一个儿子,一个活生生的人啊。就是这样的人,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可以说功在千秋。吴孟超院士也让人感动,一生救治病人无数。看媒体报道,他直到去世前两三年,仍坚持每周最少3台手术。他们这样的科学家当得起一句“先生千古,国士无双”。

  90后学生陈凌升眼里的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我当然希望传承这样的科学家精神,不论是做研究还是在其他行业,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在受访青少年看来,主要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72.9%),敢于创造、勇于实验(72.8%),坚持不懈、不断突破(70.6%)。

  接下来依次是:求真求实、严谨理性(65.6%),淡泊名利、潜心研究(52.9%),保持好奇心、不断创新(52.3%),不怕失败、百折不挠(51.3%)等。

  作为科研工作者,孙兆林希望将这些精神继承和传递下去,科学研究讲求实事求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得到结果。面对实验中的错误和汗水,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像袁老深耕于田间一样。

  “我希望传承这样的精神,也希望我的学生们可以继续传承下去,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发展添砖加瓦。”钟晴说。(记者 黄冲 实习生 陈文琪)

(责编:温璐、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