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亿2注册_“双高”建设归根到底 要让学生有获得感
原标题:“双高”建设归根到底 要让学生有获得感
以改革创新为主基调的“双高计划”,正在引领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走向。
近日,在天津职业大学召开的京津冀双高建设联盟成立大会暨高峰论坛上,“双高计划”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这盘大棋中如何落子,该往何处走,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成为会场中最热的话题。
为建设一批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而启动的“双高计划”,被称为职教版的“双一流”。
去年年底,首批入选“双高计划”的名单出炉,这些“标杆”学校如何培养人才、如何重构专业建设,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走访了全国多个省份的上百所院校,在调研访谈中他注意到,“有的总喜欢强调说,‘我们做了一项重大的改革’,我建议他不要只强调改革,而要把学生是否有获得感作为最终的目的。”
专业群建设 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对首批入选“双高校”的天津职业大学而言,其成长的40年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路同行。
在中国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快速前行的几十年中,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职业院校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要实现中国梦,需要方方面面的人;要有高精尖的人才,也要有一线蓝领工人。”校长刘斌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也赶上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我们是首批高职示范校,现在又站在了‘双高校’的新起点上。”
如今,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对职业院校而言,新的目标已经设立,要创造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要走到世界职业教育的前列。
与此同时,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刘斌说:“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不能按原来的模式培养人”。
“双高计划”绘制的职教发展蓝图中,专业群建设被认为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黄达人表示,如果说学科建设是普通本科高校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那么推进专业群建设,就是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关键所在。
区别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注重宽口径,面向市场、面向岗位的职业教育,更突出针对性。这意味着,毕业生既要出了校门到企业就能干活儿,又要有未来岗位的迁徙能力,那么组建专业群更符合当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通过调研,黄达人看到一个明显的改变,即通过专业群建设,许多学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从原来线性的课程体系变成网格状的课程体系,增加公共基础课,减少了重复课。一些学校由教师团队负责课程群的开发和建设,改变了以往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
在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时候已经出现一个新趋势,即在岗位和职业能力的确定问题上,一些高职学校把人社部出台的职业分类大典作为参考,同时更关注行业内龙头企业的标准,因为,那才是行业的最高标准。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明确要求,15%的毕业生要拿到华为的行业高级证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贸专业群负责人告诉黄达人,以前人才培养对标“国标”“行标”,现在直接对接龙头企业阿里巴巴,规定超过30%的毕业生要获得企业的证书。
这样的结果也使得学生的选择变多了,学生可以在专业群的不同方向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黄达人认为,这需要学校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才能更有利于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不要老盯着学生的短板,要鼓励培养一技之长”,黄达人说,只有教师参与、学生受益的“双高计划”建设才是高职学校应该去追求的。
建创新服务平台 要让师生参与其中
尽管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终于有了与“双一流建设”相匹配的重点建设财政专项投入。但一个现实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仍没有达到国家、社会和产业的期待。黄达人认为,其中一个体现就是高职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还亟待提高。
据《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从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来看,全国近3/4的高职学校在100万元以下,半数在10万元以下。
“双高计划”正是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建成一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黄达人认为,这既是学校服务于行业企业、推进校企合作的平台,也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平台,更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平台。
目前,一些学校正在依托原有行业纽带和地方产业基地,开始探索建立针对某个具体行业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解决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国铁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了“南京国铁电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和工程中心整体搬入校内,共建高铁变电所调度实训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合作开发国内领先的基于真实设备的高铁供电故障模拟系统。学校派出老师全程参与研发工作,这些老师紧跟专业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培养实践能力、新产品研发能力,熟悉产品制造流程、了解企业对于岗位技能的要求等。
天津职业大学与世界500强企业林肯(中国)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在学校设立了同步培训中心,确保最新的企业标准、技术资料引进学校。校企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将企业最新技术、产品标准引入教学,开发出课程培养学生。毕业后通过考核的学生可直接被推荐至林肯公司工作。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做过一项统计,参与过平台研发项目的学生,比其他学生的毕业薪酬要高出20%。
黄达人认为,每一所“双高校”对应于专业群,至少要有一个省级平台,这样既能反映学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能体现政府、社会和产业界对学校的重视和需求。更关键的是,让教师进入平台、学生进入项目、教学进入现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抱团合作 链接产教融合生态圈
“职业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表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一直以来都有着直接关联。
刚刚出炉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绘制了蓝图,邢晖认为在未来5年乃至15年的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必须要跟着国家的步伐往前行。”
“合作才能致远。”邢晖认为,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校际间合作还是校企合作,合作的范围也愈发广阔,从省域内到跨省如今已经遍及全球。
在“双高校”建设中,如何形成一种合作共享的机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邢晖期待,“京津冀双高联盟应该把这种合作带入一个新高度,从硬件合作转向软件合作,从单赢到双赢再到多赢,“最终的目标是高质量发展。”
在此次京津冀双高建设联盟成立大会上,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白海力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开启了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征程,他认为,“双高联盟”成立必将产生聚核效应。
刘斌认为,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本就有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内外部资源交融的“跨界”特性。目前学校根据天津市不同区域的区位特点和产业特点,实施了“一区一策”,创新“区园行企校”的产城教合作模式,搭建实体化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资本融合、资源融合、人员融合等方式,让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双高计划”让职业院校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刘斌认为,更应主动应对外部变革,全面顺应发展趋势。去年年底,天津职业大学提出京津冀双高建设联盟的设想,就是要将学校的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更进一步统一起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走过几年,目前,三地部分高职院校之间已经建立起学生互派、基地共享的合作基础。刘斌设想,下一步希望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模式,在区域内实现产业互补、资源共享,进而链接出更深层次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生态圈,“我们要打造出区域职业教育的专业品牌、师资品牌和毕业生品牌3张名片,让双高校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