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亿代理官网> 欧亿代理网址_调整优化专业 匹配人才供需 欧亿代理网址_调整优化专业 匹配人才供需 原标题:调整优化专业 匹配人才供需 近年来,沈阳工学院针对企业需求和社会用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图为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学生在进行果酒酿造实验。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要加大本科专业调整力度,推动专业优化升级。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近年来,多份文件都对高校专业设置工作作出了部署。例如,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校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做好“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道必答题。 服务外部社会需求 实际上,学科专业调整工作一直在进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指出,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高低,首先体现在学科专业的结构和质量上。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 但是,学科专业调整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炜告诉记者,时代的发展使得将学科知识体系服务于外部社会的现实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快专业调整。 按照高等教育法及相关规定,高校的学科、专业可以而且应该进行动态调整。比如,高等教育法明确,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方案》也指出, 高校要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 同时,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高校应该明确自己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避免陷入‘千校一面’的困境。同时,面对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高校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一拥而上’。”张炜说。 《方案》和《通知》都提到,学生就业率是专业调整的参考因素。 目前,我国有1308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也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因此,高校要思考如何将两者结合,并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符合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张炜及其团队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发展”的课题调研中发现,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与当地急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因此,省级有关行业部门应适时发布区域重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报送本地急需紧缺以及就业率低的专业清单,为属地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参考。 科学合理调整专业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张华表示,高校应该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大力推进“四新”建设,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能源等战略急需和未来新兴领域布局相关专业。 具体来说,高校要结合学科优势,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和专业集群。高校应坚持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为指引,通过“智能+”“特色+”等方式,推动传统专业升级改造;以“四新”建设的理念推进新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张华所在的北京交通大学,立足交通特色优势,开设智能运输工程专业,成为全国首家开设该专业的高校。 教育部要求,从2023年起高校申报增设专业时要进行预申报,第二年方可正式申报,高校应该对拟增设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调研论证。 这就要求高校在新增和改造现有专业的同时,需要做充足准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张华强调,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为整个培养过程提供了顶层规划与基本遵循。 “我们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三个‘对接’,即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人才需求,对接学校发展定位。”张华说。 专业不仅要新增,要优化,也要能撤销。“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有利于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更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专业上。”张华说。进行综合考虑后,高校要有序撤销与国家发展需要、与学校发展定位不匹配的专业。 张华还提醒,要理性对待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保持专业发展定力,完善新兴专业、基础学科专业扶持机制。对国家需要的“冷门”专业,依然要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推动专业的升级改造,通过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学融合,强化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高校如何真正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张炜指出,高校应该切实贯彻《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实际上,按照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应该每隔5年就更新15%到20%的专业,并且要将这种调整过程制度化、常态化,成为一种硬性规定。”他表示,这里的“专业更新”,不仅仅是专业名字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专业内容、体系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避免教师多年来用同一本教材、同一套PPT授课,向学生传授过时的知识。”张华告诉记者,为了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学校要具备专业调整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冲击下,行业产业技术迭代加快,学科融通加深,创新周期缩短。”张华表示,高校需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建立灵活的专业调整机制,构建与行业发展同步的专业和课程内容。同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长远布局,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热门专业,更要通过开展科技前沿研究、加强国际交流等方式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趋势,提前布局新兴领域和前沿技术相关专业。 加强与行业对接也是高校专业改革调整中的重要一环。张炜认为,高校应该与产业建立更为紧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校要和产业协同育人,共同开展专业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此外,教育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在专业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张炜表示,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过程中,要支持各个高校在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上开展建设,切实建立和落实分类评价,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更多的高校,都应该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去响应经济变革对人才供给需求的变化。”张炜说,要让不同的高校沿着不同的赛道进行内涵式发展,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匹配。 (记者 张盖伦) (责编:郝孟佳、李�P)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欧亿app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4-09-14
欧亿代理> 欧亿开户1970_农家书屋韵味浓 欧亿开户1970_农家书屋韵味浓 孩子们在农家书屋里阅读。 三予书院供图 “做梦都没想到,我这双满是老茧干惯了农活的手,有一天还能弹上古筝……”年逾五旬的叶阿姨满脸笑意。 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三溪村,有这样一处农家书屋――三予书院。古筝声声与山间流水共鸣,书香缕缕与枫涛松韵相伴。拨弦奏乐间,书香与乐韵相互交织,构成一幅唯美的乡村画卷。 三予书院自开设暑期公益音乐课以来,便成为三溪村阿姨们茶余饭后的“音乐角”。在田间地头忙活了一天,她们放下手中的农具,搁下家中的锅碗瓢盆,换上鲜艳的连衣裙,相伴来到三予书院学习古筝。戴上轻盈的义甲,她们从最基础的简谱学起,几节课下来,动人的旋律在指尖流淌,婉转的乐声在山林间回荡。 今年4月,三予书院正式成立。书院毗邻三溪口“富春十景”之一的枫林咽泉。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三溪村溯溪而上,在半山腰上偶遇一口神奇的间歇泉,泉水时来时止,浅而复溢,循环无穷。乾隆用宝剑在泉边石上刻下“谒水灵官”四个字。“在各级政府、三溪村委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持与帮助下,三予书院围绕枫林咽泉及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积淀,在山水之间创设情境,打造集学习交流、阅读分享、公益课堂、艺术沙龙等为一体的新型阅读文艺空间。”洞桥镇镇长蒋鹏燕介绍。 走进三予书院,从粉壁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可以寻得三溪村古建筑的风格。步入书院,国画《三溪口》映入眼帘,此画复原了三溪村上世纪70年代的村貌。画中,徽式建筑的马头墙错落有致,溪流潺潺穿村而过。“这是书院的一个打卡点,三予书院希望为漂泊在外的三溪村游子们提供一个溯源乡土记忆的根据地。每当游子归乡,看到这幅画会勾起陈年往事,乡愁可望。”三予书院主理人余丽波介绍。上世纪70年代由于修筑岩石岭水库,不少村民外迁。而今,随着书院落成,外迁游子闻讯归乡,见此画恍若重归旧时故里。 余丽波是土生土长的三溪村人,是一名音乐教师。作为村里的乡贤,她牵头与村委共同创立了三予书院。从2018年起萌生设立书院的初步构想,历经精心筹备与施工建设、开院运营,余丽波将对家乡山水人文的深情化作书院的一砖一瓦、一书一画,以实际行动回馈养育她的热土。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三予书院能够融合并彰显周边山水的灵韵,音乐无疑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余丽波说。书院内琴声不辍,前来歇脚的游客和村民在摆放钢琴和古筝的区域,时不时即兴演奏一曲,为书院增添一份雅兴。 “三予书院不仅承担着村集体书屋的功能,同时也是外来游客的中转站,是村里新的文化地标。”三溪村党委副书记章月琴表示。三予书院为远道而来的宾客提供了品味文化、休憩身心的优雅场所,也使三溪村丰厚的山水人文底蕴有了新的落脚处。 三予书院现有藏书4000余册,涵盖农业科技、信息技术、文学艺术各种类别,其中还有本土作家的作品以及三大柜子的“小人书”(连环画)。“这些‘小人书’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古董’,我把自己的珍藏捐赠给书院,希望现在的孩子通过书籍了解我们这代人的童年。”余丽波表示。“小人书”是村里孩子的“独宠”,拿起一本“小人书”,孩子们可以在书院里坐一下午。 近期,三予书院正式成为富阳区图书馆的馆外流通点,三予书院的大部分图书与杭州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公共阅读服务。三予书院还举办了捐书赠书、音乐沙龙等系列活动,成为村民的精神文化补给站。 据悉,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农家书屋58万余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累计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为农村地区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的阅读服务。“农家书屋+”融合服务模式将阅读活动与音乐艺术、文明实践、农技交流等相结合,越来越丰富的活动形式,不断推动农家书屋建设“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引导更多村民群众走进书屋,让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书香四溢。 (责编:郝孟佳、李�P)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欧亿app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4-09-13
欧亿平台> 欧亿代理注册_秉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新质生产力 欧亿代理注册_秉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新质生产力 原标题:秉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等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本质规律和发展逻辑,推动形成校地融合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努力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筹推进一体发展新范式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对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大责任,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有机关联,抢抓发展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三位一体”统筹部署,高校要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上创新发力。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不断实现优势学科集群与区域创新产业集群相融合、人才队伍建设与地方人才战略举措相融合、科技创新研发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品牌塑造相融合,源源不断、有的放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更多智力支撑。 聚焦“双向奔赴”校地共赢。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高校的使命任务,要通过深度对接政府职能部门,探索建立产业项目专班等形式,搭建“多院一区域”“多院一部门”跨学科服务架构对接产业集群,通过联合大院大所、实施揭榜挂帅科研攻关等方式,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汇聚人才队伍,把握引育用留第一资源新态势 高校引才用才的价值观直接关系着学校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度,必须优化资源配置,进行有重点保护、有计划培养、有选择引进。要善于借智借力,用好地方人才资源“蓄水池”,共建共享“高精尖缺”人才引进、青年人才成长、科技工作者发展平台,切实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为科技创新、教育教学贮蓄动力源。 高校要注重人才引育与提升学科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树牢精准引才理念,围绕学科发展需求,以打造优势学科高峰、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为重点,精准配置人才引进资源。要通过青年学者论坛、海外直招等举措招贤纳才,重点引进学科急需的领军人才。厚植育才沃土,营造人才发展好生态。 涵养“用才”环境,完善人尽其才新机制。高校要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助力教师找准赛道加速成长,构建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鼓励和推动教师分类发展,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实施岗位聘用动态管理,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优化离岗创业政策环境,强化人才人事服务保障,引导科研创新脱虚向实,推动校内科研成果向生产线转移转化。 促动人才牵引,打造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新引擎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高校要充分把握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机遇,服务国家区域创新发展,提升行业产业发展竞争力。 强创新,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变革。一方面,要真正摸清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研发潜力的实际家底,真正掌握地方、行业、企业需求,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优势对接地方新兴产业的现状和规划,培养科创后备力量,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坚持“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互促互进,切实推动科技服务提质增效。 强结合,推进科研目标设置科学。高校要紧贴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准确把握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打造与学校科研创新的深度嵌入点。立足服务企业技术研发,深入开展基础研究,激发科技创新源头动力,不断助力地方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速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强实效,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高校要依托特色优势学科,聚焦小切口、真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将工作重心落到地方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上来,全面推进重大校地合作。发挥高校人文社科“先头部队”作用,依托高校智库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推动和促进城市创新发展。 突出一体支撑,激发反哺教育内涵发展新动力 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是高校全面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内生需求,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战略性支撑作用,为完善自身建设提供动力源泉。高校必须发挥好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优势、智力优势,利用科研成果持续反哺高质量发展。 锚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出发点。高校要跟进科技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升级换代传统专业,汇集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优势,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用高水平研究成果助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持续推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 把握服务地方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点。高校要顺应国家发展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新兴学科人才资源,着力推进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聚焦地方先导产业领域,与地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强链接”,推动多领域全方位合作。 找准健全“三全育人”培养体系的落脚点。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塑造,全面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急需人才。 (作者:顾菊平,系苏州科技大学校长)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欧亿app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4-09-12
欧亿代理开户> 欧亿开户1970_香港举办“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 欧亿开户1970_香港举办“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 本报香港8月4日电 (记者陈然)第三届“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大师班及分享会2日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16位来自香港和北京的大学生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创意经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议题。 “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旗舰青年学习及交流项目,旨在推动北京与香港两地青年透过艺术文化交流激发创意思维,培育、启迪新一代文化人才。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出席分享会时表示,本届计划聚焦文创产业未来发展,期望学生借此拓宽国际视野,洞察香港、国家以及全球文化生态的发展大局,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把握机遇,成为未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太古地产行政总裁彭国邦表示,期待学生们共创文化产业发展新方向、新态势,为香港的艺文领域注入新活力。 据介绍,“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自2022年推出后,已有近130位京港优秀大学生参与。 (责编:李�P、郝孟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欧亿app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4-09-04
欧亿注册登录> 欧亿注册登录地址_院士退出机制:是约束,更是爱护 欧亿注册登录地址_院士退出机制:是约束,更是爱护 原标题:【光明时评】院士退出机制:是约束,更是爱护 近日,两院院士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进一步明确了院士的增选机制和退出机制,引发广泛关注。 院士制度是国家为激励科研工作者而设立的一项重要人才制度,是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制度保证。某种意义上说,院士制度影响着科技发展及其走向,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利益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如此,院士制度的制订与修改历来都是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 几十年来,我国院士制度在激励科学创新、培养青年人才、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学术不端偶有发生、院士头衔有时被利益化等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尤其是“高龄院士退不出”“院士头衔辞不了”“少数院士不称职”等情况,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院士群体的形象、声誉和威望。对此,包括大多数院士在内的各界人士都希望深化改革,打破院士“终身制”,让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从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到此次两院进一步明确院士的增选机制和退出机制,改革环环相扣、蹄疾步稳、扎实推进,院士制度更趋科学和完善,可进可退之间,彰显了实事求是的改革精神,体现了对院士群体的关心爱护。 完善院士增选办法,有助于把更多德才兼备、领袖群伦的科学家推举出来,担大任、带后学、推动学科发展;完善退出机制,院士可申请放弃“院士”称号,允许院士本人提出辞呈,体现了对院士意愿的充分尊重;建立撤销头衔和劝退机制,有助于把那些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不端者清理出院士队伍,避免因为个别人的失德失范乃至违法犯罪损害院士群体声誉;明确院士退休后的权利义务,从制度层面解决了破除“终身制”之后怎么发挥退休院士作用的问题……修订后的两院章程,字里行间浸透着把人民意志转化为科学制度设计的不懈努力,体现出对院士群体“全周期”的关心关爱,彰显了发扬优势、革除积弊、革故鼎新的改革决心。 “院士”是崇高的荣誉,院士制度的设计也体现着极强的导向性、引领性。明确院士退出机制的更深层意义还在于,打破论资排辈,杜绝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维护院士称号的“含金量”。加强监督,有进有出,以往那种把院士荣誉称号异化为“技术资源”的思维行不通了。“院士”二字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不是一劳永逸的“终身头衔”,更不是创新创造的终点――当选了院士,更需在相关领域发挥领军作用,作出更卓越贡献,同时也肩负着通过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培养和激励青年科技人才的重任。由此而论,明确院士退出机制,有利于更大程度地调动院士群体勇攀高峰、培养后学的积极性,助力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对院士群体,整个社会高度尊重、由衷推崇、满怀敬意,广大青少年更是以院士们为人生榜样。相信通过此次完善院士增选和退出机制,能够进一步增强院士群体的创造力、引领力和影响力,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关注科学、热爱科学、支持科学的积极性,为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凝聚磅礴动力。 (作者:黎锶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编:李�P、郝孟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欧亿app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4-08-22
欧亿平台开户> 欧亿娱乐注册_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三次受命“改行” 毕生报国“追光” 欧亿娱乐注册_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三次受命“改行” 毕生报国“追光” 原标题:三次受命“改行” 毕生报国“追光” “我一辈子为了国家转行多次,放弃自己的科研兴趣,我从不后悔。我回来就是为了报国的。” 这句话,出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 言犹在耳,7月12日13时08分,张老走了,享年96岁。 国士远去,光芒不灭。这位一生矢志科研、心系报国的科学巨擘,从风华正茂到暮年余晖,为国家战略所需,三次受命“改行”,转换科研“赛道”,功勋卓著。 很难用一个标签概括这位老者,他并不局限于某个研究领域,准确地说,他奠基并开拓了多个科研领域――他既是“追光者”,更是“发光者”。 为中国摘掉“贫油国”帽子 1928年2月,张存浩出生在一个科研世家。1950年,硕士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后,他于当年10月回到祖国。婉拒了北京大学等4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邀请,他于1951年春天来到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工作,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科研生涯。 1951年,张存浩接到第一项科研任务――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尚未发掘大庆油田。为使国家尽快摘掉“贫油国”的帽子,1951年到1958年,张存浩与楼南泉、王善�]等先驱不分昼夜、艰苦攻关,创造性研制出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并建立了流化床水煤气合成油工艺体系。 最终,他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每立方米水汽的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的产率超过200克。这一数字远超当时国际最高160克的水平,且关键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不到而立之年的张存浩,因此荣获1956年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这不仅是张存浩科研生涯的第一个艰巨任务,也是他攻克的第一道世界级科学难关。 研制火箭推进剂 张存浩接到的第二个科研任务是研制火箭推进剂。在上世纪60年代末,紧张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 在那个特殊时期,谁也没有见过火箭,更不用说了解发动机长什么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存浩临危受命,踏入火箭推进剂这一充满挑战的全新领域,成为我国研究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的负责人之一。 他冒着生命危险,率领团队在火箭试车台上做实验,研制出液体氧化剂喷注器等关键部件。 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张存浩与合作者发展了固体复合推进剂的表面多层微火焰燃速理论,首次揭示了侵蚀燃烧现象中临界流速存在的根源。 这一成果,不仅令美国科学家赞叹不已,还在1964年获得钱学森的高度评价。 攻克化学激光关键技术 1960年,随着世界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问世,激光技术因其卓越的高亮度特性和无需强大电能的优势,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激光技术已成为国际科研的前沿热点和国家重要的战略研究课题。 1973年1月,在人财物匮乏的条件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立“化学激光研究室”,张存浩担任研究室主任。 那一年,45岁的张存浩,再一次“转行”了。 “愈是新的、难的、前沿的研究,就愈不要怕。”张存浩和团队开始了超音速氟化氢、氟化氘激光的研究工作。 在经历了一段下放岁月后,重回岗位的他全力投入科研,率领团队开展了我国第一个重要的化学激光体系研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化学激光关键技术,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这之后,张存浩在化学激光领域不断耕耘,成为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开拓了我国短波长化学激光的研究方向,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的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1992年,他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 回首这段经历时,张存浩曾言:“搞激光比搞火箭推进剂还难,主要是一无所有。资料、仪器、设备样样都缺,光谱仪、示波器什么都没有。” 研制化学激光的同时,张存浩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团队开展了新“泵浦”反应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开创了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 回顾60余年科研经历,张存浩历经多个阶段,从事多项“跨界”研究,贯穿其中的主线是科技报国,急国家之所急。 学有古风、科研报国,虽非一生衷于一事,他却将毕生报于一国。巨星陨落,但张存浩的科研报国精神,将浩然长存。 (记者 张 蕴)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欧亿app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4-08-20
欧亿代理开户> 欧亿代理网址_五次探采,海底取“宝” 欧亿代理网址_五次探采,海底取“宝” 原标题:五次探采,海底取“宝” 5次探采,创下我国深海采矿领域6项纪录,着底4102.8米,成功取回深海多金属结壳与结核。7月9日,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近日顺利完成深海试验航次。这是国内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首次在4000米以深海底开展深海矿产资源试开采试验,验证了“开拓二号”技术性能已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海底地形崎岖,海况条件比较复杂,海底采矿装备不仅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来去自如,还要具备开采和收集能力,并且能有效回收,其中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海试的考验。”“开拓”系列深海采矿车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席教授杨建民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深海采矿在国际上存在三大技术难题:一是矿区海底地形异常复杂,装备安全行进困难;二是深海矿产赋存形式与物理特性复杂多样,高效开采收集困难;三是深海重载作业装备在海上风浪条件下,安全布放回收困难。 此次深海试验,“开拓二号”在海底多金属结壳与结核矿区连续成功完成5次下潜,其中4000米级深度1次,2000米级深度4次,采矿车分别达到了1802.4米、1929.9米、1955.8米、2048.5米和4102.8米等深海海底。“开拓二号”还展现出强大的海底矿岩钻进与采集能力,对紧密附着在坚硬矿岩上的多金属结壳、浅埋于稀软深海沉积物中的多金属结核等不同类型海底矿物进行了高效开采收集,成功获得200多公斤的多金属结壳、多金属结核、海底基岩等各类深海矿产样品。 为了让“开拓二号”的行进更加自由,团队研发了相关技术,不需人工操控,就可自主感知采矿环境,四条履带能够根据海底实际地形实时调整方向和状态,适应海底复杂地形行走的需要,这在国内是首创。据介绍,“开拓二号”的研发,已实现国内同类研究的6个“突破”:首次实现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布放作业水深突破4000米大关,达到4102.8米,并获得大量多金属结壳、多金属结核等深海矿产样品;首创深海复杂海底地形高机动行进技术,实现30度以上陡峭海山、深海稀软沉积物等各种复杂海底地形的安全、稳定行进;首创深海多矿类复合钻采技术,实现对多金属结壳、多金属结核等不同类型矿石高效开采与收集;首创深水重载作业智能精细控制技术,形成作业路径智能规划、跟踪与避障能力,实现深水厘米级精准定位;首创非金属缆深海重载布放回收技术,实现4100米水深重载装备布放回收,安全工作负载等指标位居国内前列;创新深海环境扰动监测评估技术,采矿车还搭载了环境监测系统,对海底羽状流生成扩散、水下作业噪声等环境影响情况进行了全面监测与评估,为我国深海矿产资源勘探与绿色环保开采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材料和数据。 “2013年,国外深海采矿装备研发已达到一定水平,但是国内相关研发还没有完全起步,急需填补空白。”从最初的一个设想,到蔚蓝大海的海试,杨建民带着团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干就是十年。2021年,团队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一号”海试成功,标志着我国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研发向工程化、智能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功研制“开拓二号”采矿车,设计作业水深6000米,具备深海多金属结壳、多金属结核与深海硫化物等多类型矿产综合开采能力,实现了上海交通大学深海重载作业技术与装备谱系化发展。 随着新兴行业对稀有金属的巨大需求,深海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是未来推动民生、资源、科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记者了解到,上海是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重镇,也是全国唯一集船舶海工研发、制造、验证试验和港机建造的城市,产业链较为完整、产业基础优势突出,拥有一批致力于深海资源开采的科研创新资源,研发优势突出。近年来,上海市发改委不断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策划,布局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支持优势研发单位开展深海资源开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记者 颜维琦) (责编:李�P、郝孟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欧亿app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4-08-13
欧亿代理1970> 欧亿开户1970_我学者提出新型类脑计算方案 欧亿开户1970_我学者提出新型类脑计算方案 原标题:我学者提出新型类脑计算方案 记者7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教授缪峰、副教授梁世军团队联合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程斌,通过构筑特殊堆垛构型的魔角石墨烯器件,观测到电子型铁电性与拓扑边界态的共存,并基于可选择的准连续铁电开关,首次提出了噪声免疫的类脑计算方案。该工作为开发基于拓扑边界态的新型低功耗电子器件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 半导体芯片的运行依赖于电子传输。传统材料中,电子传输的运动轨迹像十字路口行驶的车辆一样不规则,消耗较多能量。而拓扑量子材料中存在电子传输的“高速公路”――拓扑边界态。通过按需改变材料陈数,实现对拓扑边界态数目的调控,有望开发出以拓扑边界态为全新信息载体的计算技术。 莫尔超晶格材料是一类通过构筑特殊的二维材料异质结界面结构所形成的材料体系。研究团队先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莫尔异质结结构。他们发现,撤去施加的外电场后,该莫尔体系中的电极化不会消失,表明了铁电性的存在。而在垂直磁场下,材料中涌现了陈绝缘体,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利用铁电极化来调控不同的陈数,从而实现不同拓扑边界态的非易失切换。随后,他们在魔角双层石墨烯器件中实现了准连续铁电态的开关功能。最后,团队利用铁电陈绝缘体的拓扑边界态作为信息载体,提出了噪声免疫的类脑计算方案。 “此次研究主要是概念验证。未来,我们还需克服大面积材料的转移、器件的规模化集成方案、外围适配电路的开发等诸多挑战,实现拓扑量子类脑计算芯片原型的开发,探索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缪峰说。 (记者金凤) (责编:郝孟佳、李�P)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欧亿app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4-08-13
欧亿注册登录> 欧亿开户_追忆在哈佛的读书时光(留学记) 欧亿开户_追忆在哈佛的读书时光(留学记) 作者(右一)2004年参加哈佛毕业典礼时与同学合影。 作者供图 我曾经三度赴美国求学,前后近7年时间。最早是1998-1999年在檀香山的夏威夷大学公派进修新闻。后来获奖学金于2003-2009年在波士顿的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和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主攻研究艺术博物馆教育和艺术管理。 留学的生活虽离我而去,但往事仍历历在目,在我的记忆中闪烁光芒。前段时间,我在整理家里的书籍杂物时翻出几张旧纸片,是20年前在哈佛大学专业核心概论课上完成的阅读提问作业,如今看来虽有几分稚嫩,但于我弥足珍贵。 2003年秋天,我开始了在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学习。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硕士项目重视对学生思辨精神和读书方法的培养,尤其对提问能力的强调与训练令我至今难忘。 我所读的是当时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个艺术教育实验班,教学理念基于我的导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班级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专业、背景的40多名同学共处一堂,交流、切磋美术、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等,五花八门,各有胜长。在核心课程外,大家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和职业方向选修不同课程。 根据自己的情况,我选择了艺术博物馆教育与管理专业方向,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和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修读了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对我的帮助都很大,使我得以从宏观层面理解艺术教育与艺术管理,也为我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研究做了前期铺垫。 其中,项目主任杰西卡・戴维斯教授开设的“教育中的艺术”核心概论课给我印象最深。“这个领域存在什么问题?”“这篇文章(或这本书)针对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诸如此类的观点讨论、交锋,不仅在课堂上频繁出现,也体现在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上。戴维斯教授明确要求学生通过提问来学习,每周读完规定文献之后需提交一页纸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应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具有研究潜力的高质量问题。 在我翻出来的当年作业中,有一页是根据自己那周阅读的英文文献以及参加的一个专题讲座提出的问题。其中既有宏观综合性的问题,也有针对性的问题。在作业中,我提出的宏观问题比较笼统,教授的批阅意见是:“这在阅读材料中已经讨论到了。你自己有什么新的问题?”在针对具体文献的提问中,我改换了提问的方式,教授批了一个词:“好(Nice)”,还对我一处提问批注“有意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哈佛繁重的课业之余,我常常去参观各类艺术博物馆,被其珍藏的精美物件震撼,也利用周末、假期到各地旅游访友。作为哈佛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成员,我还积极参与了一些活动,包括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展示和传播中国书法文化。 记得2004年6月10日,我在哈佛大学参加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多年之后,回首留学岁月,我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在哈佛习得的学习思维受益终身。 中美教育交流源远流长、成果丰硕,众多留美前辈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衷心祝愿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更上层楼! (作者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责编:郝孟佳、李�P)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欧亿app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4-08-08
欧亿平台> 欧亿平台总代_凝聚科技创新强大合力 欧亿平台总代_凝聚科技创新强大合力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近日揭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两人: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包括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包括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10人。 从此次获奖成果来看,在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医药卫生等多个重要领域,科技工作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坚持自主创新、厚积薄发,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持续产出 科技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需要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从本年度获奖成果来看,中国基础研究领域重大成果持续产出,其中自然科学奖连续9次产生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忠研究员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团队通过发展特色的计算方法,计算预测成功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绝缘体、拓扑狄拉克半金属、拓扑外尔半金属等若干重要的拓扑电子材料体系,推动了近年来拓扑电子态研究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站在了国际最前列。 拓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性质。随后拓扑概念被科学家引用到物理学中,成为研究分析物质世界连续性和连通性的重要数学方法。拓扑电子态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于“物态”的认知,该态独特的物理性质,为新型功能器件应用奠定了科学和材料基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四夸克物质’Zc(3900)的发现”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借助于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运行的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II(BEPCII)上的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新的带电粒子Zc(3900)。该粒子内部至少含有4个夸克,首次以确切的实验证据表明自然界存在多夸克物质。这一成果是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大突破,使中国在该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团队在细胞外小RNA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在人类血清中发现完整结构的miRNA,并证明了细胞外小RNA是介导细胞、组织间通讯交流的新型信号分子。团队还建立了基于细胞外小RNA的疾病诊断新范式,开发了国际首个血清miRNA肿瘤诊断试剂盒,极大地提高了胰腺癌的早诊准确率。 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推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和高端产业方面取得新的跨越和突破。 “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作为支撑中国从高铁大国迈向高铁强国、自主创新研制的新一代重大装备,复兴号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创造了复杂服役环境下运营速度最高、安全性最好、舒适度最优、持续运行里程最长的世界纪录。 截至2023年底,中国国内复兴号高速列车累计投用1194标准组,运送旅客22亿人次,安全运行23.4亿公里。基于复兴号技术平台研制的高速列车在印尼雅万高铁投用,开创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崭新局面,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由中国海油牵头完成的“‘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中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于2014年勘探发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过1500米。截至目前,“深海一号”累产天然气超过80亿立方米,是中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气田。该项目开创了极恶劣海况下超深水气田经济开发新模式,破解了超大吨位结构物建造总装、动态管缆长期安全服役和安全高效钻完井等关键技术难题,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挪威后全球范围内第3个具备超深水油气资源自主开发能力的国家,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安全开发深海油气资源提供了先进可靠的中国方案。 “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作为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是中国继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后的又一重大基础设施。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多项世界之最,取得了外海隧―岛工程建设技术与标准体系、外海集群工程工业化建造技术与装备链、设计使用寿命保障成套技术等五大创新成果。近年来,港珠澳大桥已成为港珠澳三地经贸发展的新引擎,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 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一系列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获奖成果,催生着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2019年6月6日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以来,中国5G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数实融合应用成效凸显、安全保障体系持续完善。截至2024年4月底,中国累计建成5G基站374.8万个,以5G为代表的移动通信已成为创新最活跃、渗透最广泛、带动最显著的技术领域之一,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多语种智能语音技术对于支撑人机交互、人类语言互通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产业前景广阔。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科大讯飞联合多家高校及企业持续攻关十余年,提出复杂语音信号解耦建模技术、多语种共享建模技术、语音语义联合建模技术、国产异构硬件平台训练及推理加速技术等,实现了国产多语种智能语音的关键技术突破,构建形成了自主可控的智能语音技术体系。“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随着大模型的发展壮大,科学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面临着算力短缺的难题,包含CPU、GPU等资源的融合计算成为最热门的算力前沿探索方向。湖南大学与阿里云等机构联合攻坚,解决了融合计算的系列难题,研发了融合计算服务化平台及应用,实现了该项核心技术的关键突破,其“超算与智算融合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责编:李�P、孙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欧亿app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