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亿平台注册> 欧亿代理注册_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欧亿代理注册_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丰富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建成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需要破解教育评价改革这个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以破除“五唯”为导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升办学成效。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针对学校评价,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就是为了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高校的使命越多,越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评价高校的因素越复杂,越要聚焦在育人成效上。高校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成效这一根本标准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 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教师队伍素质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应该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高校要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作为教师评价的重中之重,在职务晋升、工作考评中把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进而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此外,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尤其要突出质量导向,坚持以能力、质量、贡献评价人才,正确把握教师学术评价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强调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性。 健全学生评价制度,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指挥棒”作用。高校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强化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各类学生的学业要求,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位评价制度,强化学位论文质量把控,培养学生学术志趣、科学精神和学术能力。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强化体育评价,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享受乐趣。改进美育评价,探索大学美育新方案,创新开展美育的形式方法,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强化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作者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2日 09 版) (责编:孙竞、熊旭) 加入欧亿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1-01-10
欧亿代理> 欧亿开户1970_严谨为学七十载――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教授吴梅筠 欧亿开户1970_严谨为学七十载――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教授吴梅筠 吴梅筠在做实验。 资料照片 吴梅筠近照。 本报记者 张 文摄 人物小传 吴梅筠,1926年出生于浙江黄岩,曾任原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助教、讲师、教授,法医学及法医物证检验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长期从事法医学和病理学的教育、科研及检案工作,为中国法医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见到记者,94岁的吴梅筠老人很快打开思绪――治学、科研、爱情……冬日的午后,她斜偎在轮椅上,不疾不徐、娓娓道来……阳光照着她的脸庞,讲到难忘的细节时,她眼睛便会显得格外明亮。 “建设新中国,哪个行业不缺人才?我愿意学这个冷门专业” “小时候觉得,医生是有知识、受尊敬的人,也是我最理想的职业。”1946年,吴梅筠从浙江黄岩县中学考入当时的国立上海医学院,主修外科医学。徜徉书海,她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1951年,快毕业之际,国家在南京开办法医学培训班,从全国医学院校挑选人才,吴梅筠因为成绩好、能吃苦被选中。吴梅筠想:“建设新中国,哪个行业不缺人才?我愿意学这个冷门专业。” 在培训班,吴梅筠与同班学员吴家(马文)相识相爱。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并携手在科研的道路上走过了近70年的岁月。“我们俩是生活的伴侣,也是事业的合作者。”说起去世不久的丈夫,吴梅筠眼神里饱含着浓浓思念。 毕业后,夫妻俩被分配到四川医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前身)任教,摸爬滚打才刚刚开始。那时候,学校既无法医人才,也没开设法医系,小两口就在内科教研室里摆了一张桌子开展工作。同事们管这两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叫“小梅筠”“小家(马文)”,但他俩却又是当时学校里法医学方面最专业的老师。 “那时候,学生们的听课热情很高,教室里经常挤满了人。”一门法医学公开课,夫妻俩开了30年。1983年,包括四川医学院在内的六所院校开始设立法医学本科专业。为了尽快培养更多师资力量,夫妻俩在学校开设进修班,把他俩购买的书籍全部拿到学校来。那套花了两口子近一个月工资的专业书籍,成为早期十分珍贵的学科资料。又过了3年,法医学系正式挂牌。彼时,他们已是花甲之年。 “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得负起应有的责任,有困难也得克服” 在教学中,吴梅筠发现一个现象:学生们只喜欢上课“听案例”,一说到“出现场”,不少人便会打退堂鼓。“学法医,哪有不跑现场的道理?”在她看来,法医学是一门知行合一的学问。为此,她曾对年轻教师说:“我们一定要出现场,一定要学会分析现场!” 学校对此也十分重视,很快联系到成都市公安局建立合作――当时的成都公安系统,仅有的几名专职法医都是从其他方面过来的,也急需专业人才加入。 “我十分理解大家不愿意去现场的心情。”吴梅筠说,想起自己第一次跑现场,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她这位科班出身的“专家”,指望她能在凌乱不堪的现场找出帮助破案的关键。 “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得负起应有的责任,有困难也得克服。”吴梅筠在心里给自己鼓劲。翻查、搜寻、取证……有了第一次尝试,往后的工作就变得越来越顺畅。遇到晚上办案时,他们就把第二天讲课用的讲义揣在身上,借着车上昏暗的灯光备课。 积极参与案件侦破的同时,吴梅筠也关注着法医技术的前沿进展。上世纪90年代初,国外开始出现基因检测技术,吴梅筠也想尝试,无奈经费不足,思来想去,最后一咬牙:“必须得干!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引领潮流。” 在她的坚持下,她和自己带的博士生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用来做基因比对。缺少实验设备,他们就用破旧的烤箱、孵箱改造代替,模拟实验环境,终于取得成功。 “就是要在讲授教学中,让更多人爱上这门学问” 如今,四川医学院几经更名、并校,现已成为归属四川大学的著名医学院。吴梅筠带出的学生,有许多已经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至今仍深受吴梅筠严谨学风的影响。 吴梅筠的“严”是出了名的。为了给学生讲好每一堂课,吴梅筠和丈夫经常各自提前编好讲义,相互讲给对方听。然后又互相提意见、再修改,直到双方都满意。“做学问就应该严谨,这是我们一贯的学风。法医更要‘严上加严’。”她说。 即便在70多岁高龄时,她依然站着讲完整堂课,丰富的案例引人入胜,整块黑板工工整整写满了板书:“就是要在讲授教学中,让更多人爱上这门学问。” 吴梅筠的学生都知道她的严谨学风:学生5000字的论文,她密密麻麻的批注能写1万字;研究生做出的实验成果,她还要上手再做一遍复核,容不得半点疏忽…… 严归严,吴梅筠却深受学生爱戴:逢年过节,她总把学生们叫来家里“改善伙食”;对于家中贫困的学生,她总想着法子帮他们减免学杂费。 如今,94岁的吴梅筠依旧紧跟学科潮流,时不时过问学生们的论文和科研进展。她娴熟地点击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打开邮箱,一封一封的都是学术讨论的往来信件。“科研是一辈子的事。”老人说,自己退休了,但对做学问的热情永远不会“退休”。 坐冷板凳 下苦功夫(记者手记) “板凳要坐十年冷”,吴梅筠近70年投身法医学,孜孜不倦。有坐冷板凳的耐力与能力,这是科学工作者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一些科学领域发展的早期,总需要先行的科学家奉献自我、扎实进取,保住学科发展的星星之火。 无论哪一门学科,越是冷门,越需要默默无闻的付出和坚定如初的热情。吴梅筠以自己的光和热,为我国法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以知行合一的态度,为法医学实际应用打牢根基。像吴梅筠一样埋首于桌边案头,忙碌于专业一线,便一定能把冷板凳坐热,做出有益于学科发展的成就。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2日 06 版) (责编:孙竞、熊旭) 欧亿app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1-01-10
欧亿注册登录> 欧亿代理开户_南开女生带千年木叶盏上“直播” 欧亿代理开户_南开女生带千年木叶盏上“直播” 原标题:南开女生带千年木叶盏上“直播” 屠金歌(左)和匠人在沟通工艺流程。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像是把生命刹那间封存,一片经历了春风秋雨的叶子,在1300℃高温下印入瓷制茶盏的釉面中。热茶灌入盏中,叶片浮动,纹路脉络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这项叫木叶盏的“黑科技”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吉州窑独有的制瓷绝技。它曾一度失传,近年来经过政府和文物研究者等多方努力,终于得以恢复,但依旧面临着传承难的困境。26岁的屠金歌决心当这项古老艺术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她刚从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专业毕业,与身边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成立了“静象文化空间”,致力于在全国找寻宝贵的非遗技艺,希望用现代产品运营和传播模式,让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知晓,重新焕发生命。 今年“双11”期间,屠金歌的团队每天在直播间里不厌其烦地给网友们讲述木叶盏这个已经1000多岁的传奇技艺背后的故事。仅这次“双11”直播和后续带货,她们就卖出600多个吉州窑木叶盏。对那些守着这门手艺的老匠人而言,这个数字超过了从前一年的销量。 两个年轻女孩与木叶盏“一见钟情”的故事发生在4年前。一次,屠金歌和同学于慧慧去井冈山革命老区参加人文行走活动,在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的古吉州窑遗址,她们亲眼见证了木叶盏神奇的诞生过程。 “上千度的高温下,稍有不慎,叶子便会立即灰飞烟灭,可匠人们却将它完好无损地定格在小小茶盏上。”屠金歌说,那一瞬间,自己被震撼了。当时她就想,一定要让这么美的作品以及它背后精巧的技艺、灿烂的文化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大学期间,她就和同学们一起在学院楼里办起了集读书会、观影会、真人图书馆、创意手作等功能于一体的“静象文化空间”。也是在那时,她意识到,很多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技艺十分感兴趣,但又缺乏了解和接触的渠道。 捧着美轮美奂的木叶盏,两个90后姑娘一拍即合,她们要以木叶盏为突破口,开启一场保护、传承和创新非遗技艺的创业之旅。 她俩立即在吉安县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实地走访了当地数十位非遗匠人后,梳理出目前这项技艺传承发展面临的六大痛点:地区环境闭塞,产品产量、质量不稳定,营销支撑体系薄弱,产品设计脱离市场,销售渠道落后以及专业人才匮乏。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屠金歌吃惊地发现,当地非遗匠人只剩下10位左右,年轻匠人寥寥无几。背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老师傅不愿意把自己的绝招传给别人,另一方面因为缺乏销售渠道,好不容易做出来的产品也少有人问津。 屠金歌决定带着团队的年轻人创新与匠人的合作方式和非遗产品运营模式,将传统工艺与创新设计相结合,挖掘和培育更多优秀设计人才和手工艺从业者,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与此同时,她们利用自己擅长的电子商务、网络直播、众筹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为非遗产品代言。 当年轻人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干一场时,老师傅们却不太买账。他们有的不太相信互联网,有的曾吃过一些网络代销公司的亏。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屠金歌承诺前期的产品设计、推广等传播费用全部由团队免费提供,最终用诚意打动了老师傅们。 在持续3年的努力下,静象团队在吉安木叶盏项目上实现了产业突围。她们在产品设计方面,引入了高校的设计团队和科研力量进行持续创新,丰富了木叶盏的品质,“原来只有一种叶子、一个色彩,现在能做8种叶子,16种色彩,27种器型,上千种款式”。 结合平台、客户的反馈,她们逐渐帮助匠人摸索制定出新的质检标准,让产品更受欢迎。她们打破了原有小作坊“各自为战”的格局,拆分订单、合作生产,统一制定生产流程、提供原料,成品统一入库质检,大大提高了产能,保证了品质。 “营销突围”是屠金歌团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她们建立了线上渠道矩阵,包括36个主渠道,上百个分销渠道,24小时不间断销售;直播800余场,累计客户流量超过600万,销售额超350万元。组织大型电商活动106场,曾创下6天销售额突破50万元的成绩。 在母校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他们搜集起校园的树叶烧制成木叶盏。“让千年非遗遇上百年南开,也开启了木叶盏全国定制化市场。”屠金歌说。如今,木叶盏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现在我们的主要受众年龄段在30-50岁之间”,一些原本不了解茶文化的年轻人也从一个美妙的茶盏喜欢上了喝茶。 目前,“静象文化”团队已与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省市县各级10余位非遗传承人开展合作,服务相关从业匠人上百人,带动吉州窑陶瓷产品销售额增加500余万元,间接带动就业上千人。 她们带匠人和产品走出山村,参与国内外大型的展会和学术论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主动加入其中。一个吉州青年,辞去事业单位的工作,回来传承木叶盏的烧制技艺。他成立了工作室,和“静象文化”的年轻人们一起研发创新。 今年11月4日,南开大学团委与吉安县吉州窑陶瓷管理委员会签约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江西省吉安县非遗产业发展提供商业模式指导、服务运营对接、产业精英人才培训等支持。“我们鼓励更多青年人才投身非遗产业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南开大学团委创业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建鹏说。 以吉州窑为先锋,屠金歌团队探索出了一条商业模式复制与可持续经营之路。去年,她们对始于唐代的河南当阳峪绞胎瓷产品进行价值挖掘,创新营销方式,获得了超过40万元的销售额。 “最近,我们希望可以继续把非遗产业脱贫模式在宁夏西吉县复制,探寻西吉砖雕非遗创新融合发展的新道路。”屠金歌说。3年多来,她们已推出各类原创文创产品近60种,与近30位非遗传承人签订代运营协议,服务了全国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上百位非遗匠人,帮助当地形成产业,也拉动了就业,助农增收。 最近,她们利用高新技术搭建起一个中国非遗数字化服务平台――静象SAAS(Software-as-a-Service)。这个平台将整合非遗产品上中下游产业链条,一方面链接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匠人;另一方面牵手电商、自媒体、带货主播等销售渠道以及关键客户,打通非遗生产到市场对各个环节,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屠金歌和小伙伴们坚信,“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融入人们的生活,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保护方式”。(胡春艳) (责编:孙竞、熊旭) 欧亿代理官网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1-01-10
欧亿平台> 欧亿是什么平台_天津大学打破导师终身制 育人能力成年度必修课 欧亿是什么平台_天津大学打破导师终身制 育人能力成年度必修课 原标题:天津大学打破导师终身制 育人能力成年度必修课 在“将导师岗位与招生资格进行分离”之后,12月21日,天津大学启动研究生导师“求是论坛”并宣布,正式将育人能力提升纳入导师的年度必修课,打破以往“一次培训、终身免考”的导师认定机制。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表示,“导师要身正学高,不仅要‘授业’,更要在‘传道’上下功夫,要形成良好的‘门风’。” 研究生导师育人意识、育人能力直接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天津大学此次推出的导师育人能力培训必修课“课程包”包含思政教育、能力提升、文件解读、法律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其中能力提升包含科研、教学、沟通、引导力、领导力、创新力等。学校要求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并获合格证书后方可招收、指导研究生,在岗导师聘期内则需完成相应学时的培训内容。培训结果将作为下一次导师岗位选拔及招生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并保留培训记录。 天津大学近年来陆续通过发布“师德公约”,连续13年举办“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举行“北洋师说”“活力实验室”等活动增强导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此次推出的导师育人能力必修课,旨在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浓厚氛围,提升导师队伍整体育人能力和水平。目前,学校已遴选线上课程50余门,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课程6门,还计划开设法律知识、导学关系构建、领导力和创新力提升等课程。 作为全面提升导师育人能力与育人成效的重要抓手,天津大学研究生导师求是论坛将通过讲座、育人经验交流与分享、特色沙龙分享等活动开展研究生教育研讨和导师培训。金东寒在首次研究生导师求是论坛上强调,导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关心学生,和学生有良性互动,压实导师责任。( 胡春艳 刘晓艳) (责编:孙竞、熊旭) 欧亿报价多少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