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亿平台注册> 欧亿开户_林金辉: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走深走实 欧亿开户_林金辉: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走深走实 人民网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张烁)日前,以“‘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在线上举办。大会主席、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林金辉作了题为《加大改革力度,以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的主旨报告。 林金辉表示:“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是‘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方向,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家扩大开放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我们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走深走实。” 林金辉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外合作办学要抓住四个重点。一是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高质量发展是在与时俱进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观引领下的发展,是规模速度、布局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二是抓住体制机制改革这一关键。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模式和流程,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学校要加大中外合作办学规范管理力度,聚焦中外合作办学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三是抓住教学改革这一核心。中外合作办学服务国家大局必须通过服务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来实现,如果不是围绕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这个核心,就可能走偏方向,不利于人才培养。四是抓住党的建设这一根本。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要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中外合作办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教育部国际司办学处处长毛冬敏指出,新形势下,合作办学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和短板,在促进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稳定的纽带作用,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方向,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在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应该更加聚焦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拓展国际合作,立足区域发展、明确办学定位,创新制度安排、加大改革力度,结合产业需求、优化学科分布,聚焦人才培养、创新教学理念,发挥办学优势、丰富教育供给。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表示,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更需要加强和改进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在内的各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发挥其国家关系稳定器、务实合作推进器、人民友谊催化器的作用,促进民心相通、民间友好。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凌表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配合国际司推进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调研工作,助推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 据介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是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峰会和国家级智库平台。10多年来,年会围绕中外合作办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累了11个主题、近百个分专题,建立了政府、办学者、校长以及专家学者的高端对话机制,对全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有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资政咨询、服务社会、引导舆论的独特作用。 (责编:孙竞、邓志慧) 欧亿厂房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0-12-26
欧亿平台注册> 欧亿娱乐平台总代理_2019年全国各类科普活动共计11.49亿人次参加 欧亿娱乐平台总代理_2019年全国各类科普活动共计11.49亿人次参加 原标题:科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9月19日,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青年社区科普馆内,志愿者向小朋友介绍科普知识。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12月24日,科技部发布2019年度全国科普统计调查结果。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在各部门、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科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整体处于稳中有升态势,包括科普人员队伍、科普经费、科普场馆等多个统计指标数据实现增长。但与此同时,在网络化科普传媒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我国科普事业也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此,来自科学技术部引智司的全国科普数据统计专家给出了权威解读。 多项统计指标数据实现增长 科普人员队伍、科普经费、科普场馆等通常被作为科普统计调查的主要对象,相关数据变化是反映科普事业发展情况的重要衡量指标。 根据全国科普统计调查结果,2019年度,我国科普人员队伍规模有所扩大,专职人员构成持续优化。“2019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均出现增长,达到187.06万人,比2018年增加4.80%。其中,中级职称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学历专职人员15.16万人,比2018年增加10.98%,占科普专职人员的60.60%;专职创作人员2.01万人,比2018年增加29.38%,占科普专职人员的8.03%;专职讲解人员4.07万人,比2018年增加23.77%,占科普专职人员的16.28%。”全国科普数据统计负责人、科技部引智司四级调研员杨启明介绍。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科普经费持续增长,科普场馆基建支出增加明显。据悉,2019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筹集额共计185.52亿元,比2018年增加15.13%。其中,政府拨款147.71亿元,占全部经费筹集额的79.62%,比2018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全国科普经费支出中,75.09%用于科普活动开展和科普场馆建设。 此外,科普场馆数量继续增加,参观人数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477个,比2018年增加16个;科普场馆展厅面积537.38万平方米,比2018年增长2.22%。“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参观人次达到2.43亿人次,比2018年增长10.93%。”杨启明指出。 两项下降指标值得关注 在整体处于稳中有升态势的同时,全国科普统计调查结果还面临两大新挑战――出现了两项值得关注的下降指标:一是全国农村科普兼职人员队伍规模有所缩减,2019年人员数量为40.97万人,比2018年下降7.70%。二是在网络化科普传媒迅速发展的冲击下,部分公共场所科普宣传设施数量减少。例如,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5.47万个,比2018年减少6.74%;科普宣传专用车1135辆,比2018年减少16.85%。 全国科普数据统计专家邱成利认为,农村科普兼职人员队伍规模有所缩减是个大趋势:“农民的科学素质在提高,一些新型农民的出现,使得很多一般性问题不再需要兼职科普人员来解决。与此同时,农业知识获取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农技人员口传面授外,农民还可以通过专业网站、微信等方式获得。” 此次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新媒体科普传播增长迅速,以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科普传播更加广泛。以下一组数据就是有力的证明:全国建设科普网站2818个,比2018年增加4.84%;创办科普类微博4834个,比2018年增长72.09%;创办科普类微信公众号9612个,比2018年增长36.01%。 在邱成利看来,网络化科普传媒迅速发展给传统纸质科普出版物带来了冲击,但这不能算坏事,而是一种进步。“部分公共场所(包括城市社区科普专用活动室等)科普宣传设施数量减少,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基层单位改革,不断撤并机构;不少活动室表现为综合用途,既有科技功用,又有文化、体育等功用;而科普宣传专用车数量减少,则跟各地限制公车购买有一定关系。此外,作为纯公益投入,科普宣传车辆的保养、维修费用没有明确出处,也会影响到科普专用车的数量。” 专家:多一些实物,少一些屏幕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平均每94.79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而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研机构、大学向社会开放,使开展的科普活动数量持续增长,达到1.16万个,接待参观人员947.97万人次。可见,科研设施面向社会开放赢得了更多人群的普遍欢迎。 “别看我国东部地区科普场馆比较多,中西部地区还很少。为此,在政府拨款建设的基础上,科学技术部还采取让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公园和旅游设施等增设科普功能、会同其他部门建立特色科普基地等方式。比如,同交通运输部共建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同中国气象局共建国家气象科普基地,还有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国家自然科学科普基地……这些都极大地弥补了我国科普场馆数量的不足。”邱成利表示,下一步,我国还将在社区、农村和企业等公共场所建立一些基层科普设施,包括科普实验室、操作室等,让公众就近就能参与科普活动。 据悉,全国各类科普活动共计有11.49亿人次参加,比2018年增长28.65%。网络化线上参与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年度科普活动的亮点。 “科普活动属于非正式教育,线上并非最好的方式,我们还是鼓励线下参与。”邱成利认为,科普活动的特点是直观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因此实物和模型的效果要比图片和文字更好。“我个人主张,有孩子参与的科普活动,应该多一些实物展示和触碰,少一些屏幕,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参与氛围,产生溢出效应。”在邱成利看来,科普活动应该用低成本的方式让大家在几公里之内就能找到体验科学的场所,“这与学习书本知识同样重要”。(张蕾) (责编:孙竞、熊旭) 欧亿总代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0-12-25
欧亿平台注册> 欧亿娱乐平台总代理_心疼女孩柜台下写作业 不如给她一张书桌 欧亿娱乐平台总代理_心疼女孩柜台下写作业 不如给她一张书桌 原标题:心疼女孩柜台下写作业 不如给她一张书桌 近日,在河南郑州某高校内,一位小女孩坐在打饭窗口柜台下面写作业,妈妈在上面为学生打饭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拍摄者称,自己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感觉“上面是生活,下面是梦想”。 类似新闻其实还有不少。比如前不久安徽宿州的小女孩,趴在妈妈摊位旁的花坛边上写作业;还有孩子趴在父母摊位旁边的垃圾桶上写作业……这些都是暖新闻,父母为生活打拼,孩子努力学习,感动了很多人。可正能量的画面背后,何尝不是看得见的心酸?假如不是没办法,谁会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呢? 当此情此景屡屡成为传播话题,更为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些孩子,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放学后无处可去的现实困境,谁来帮他们解决?因为父母条件不允许,还有孩子放学后只能独自待在出租房里,相比之下,能在父母工作场所受到看管和照料,已属不易。 不仅是外来民工忙忙碌碌,城里的上班族同样没时间照顾孩子。下午三点半,孩子放学了;傍晚五六点,家长才下班。这个尴尬的“时间差”,让家有儿女的上班族疲于奔命。要么请假早退,要么干脆辞职,许多家庭只能请“银发族”早送晚接,各种托管班、作业班生意火爆。凡此种种,核心问题都是相同的:放学后,无处安放的孩子可以去哪儿?何处能给他们准备一张书桌? 曾有调查数据显示,七成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没地方去,他们放学后更喜欢待在学校里,但一些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后不能滞留在校。要解决学生放学后无处可去的问题,就应该允许学生放学后,自愿留在学校写作业。 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因此,对于女孩窝在柜台下写作业之类的新闻,可以在公共教育服务层面予以回应。 当然,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并不合适。由社区、图书馆等社会力量组织的“三点半学校”,就很值得推广。如今很多社区都建了漂亮的图书室,如果能招募一批爱心爷爷奶奶、青年志愿者等,组建起社区的辅导员队伍,开放给有需要的孩子,既能提高这些公共设施的利用率,更有助于解决“三点半难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在父母工作场所写作业,“感动”不能到此为止。放学后,孩子的书桌何处安放?除了课外班之类的市场化托管机构,公益性的托管机构不可或缺。相关部门应该尽可能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帮助改善务工人员子弟的学习环境,共同化解学生放学后无处可去的难题。 (责编:郝孟佳、熊旭) 欧亿代理1970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0-12-23
欧亿平台注册> 欧亿代理网址_科学育儿须远离“伪育儿经” 欧亿代理网址_科学育儿须远离“伪育儿经” 原标题:科学育儿须远离“伪育儿经” 关注育儿自媒体、参加付费育儿课程、购买各类博主推荐物……如今,互联网成了诸多年轻父母备孕育儿的首选知识来源。然而,一些网络育儿自媒体炮制各类标题,吸引眼球、获取流量,所传播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都无法保证,导致育儿伪科学泛滥。不管什么人,白大褂一套就是医生,有些爆款文章表面传授育儿经验,背后却是一本营销账……面对便捷却又鱼龙混杂的互联网育儿,年轻父母疾呼“救救孩子”!(12月21日《半月谈》) 在现代社会,育儿不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而是涉及健康、营养、教育、兴趣培养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知识。年轻父母是育儿新手,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和科学育儿知识,面对各种复杂多元的育儿理论,网络上海量的育儿信息,难免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好。 育儿自媒体应运而生,都打着“育儿专家”的名义,可真实情况却无处判断。如今,育儿自媒体已经探索出一套“涨粉―带货―变现”的商业模式,依靠夸大育儿焦虑、免费提供育儿知识、树立权威形象以获取用户信任,再借机收割流量。部分育儿自媒体的内容和建议并不可靠,有些是道听途说,有些是胡编乱造,年轻父母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坑里去,被“伪专家”“伪育儿经”所欺骗,轻者蚀财,重者损害孩子健康,甚或危及生命安全。 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管理规定》明确了互联网平台的监管责任,平台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机制,健全用户注册、账号管理、应急处置和网络谣言处置等制度。可见,部分育儿自媒体发布的“育儿伪科学”内容,已经涉嫌违规,对用户有误导作用,并且容易产生不良社会后果,平台应承担起管理责任,对这些自媒体账号进行封禁处理,并严把资格审核关,提高育儿自媒体的注册门槛,对博主的身份、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杜绝浑水摸鱼现象。 对于广大年轻父母而言,科学育儿并非多高深的知识,不必迷信育儿自媒体,只要摒弃育儿焦虑情绪,通过正规途径,比如专业书籍、育儿课等,学习真正的科学育儿常识,再结合个人实践操作,即可很快掌握科学育儿方法。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医疗机构等也应看到社会上的科学育儿需求,可搭建公益性权威育儿问答知识平台,由资深医学专家结合当地实际,在一些普适性问题上给年轻父母答疑解惑。 (责编:孙竞、熊旭) 欧亿平台怎么注册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0-12-22
欧亿平台注册> 欧亿是什么平台_从科学的春天里再出发――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欧亿是什么平台_从科学的春天里再出发――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原标题:从科学的春天里再出发――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新华社深圳12月22日电 题:从科学的春天里再出发――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记者 白瑜 李晓玲 中国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薛其坤,迎来了崭新角色――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的基础研究从哪里突破?他将如何在这所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大学里耕耘?南方科技大学12月20日迎来第一个十周年生日之际,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 以实践回答“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深圳用各种实践回答“钱学森之问”。2010年12月,教育部同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这所学校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肩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重使命。 继朱清时、陈十一之后,物理学家薛其坤接棒南科大,成为这所学校第三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南科大的教师队伍中包含23位全职院士。 薛其坤以“翩翩少年”来形容只有十年历史的南科大,希望营造潜心科研的学术氛围。他说,“南科大起点很高,条件很好,但是把一个少年培养成一个最优秀的成年人,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我对南科大的未来充满了无比的信心。我希望营造探索创新理想、追求科学梦想的学术氛围,让学者静下心来,慢慢地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在世界上最有挑战性的科学领域探索。” “深圳经济特区40年,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创造了一个现代经济发展的奇迹。在未来的40年,像美国硅谷等世界上最优秀的创新地区一样,深圳也应该建立起一所能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使命的杰出大学。这是南科大的目标。” 薛其坤说。 发展基础研究要宽容“无用的研究” 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一方面仰望科学的星空,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服务技术转化,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薛其坤坚信,“中国正再次迎来科学的春天。” 中国的基础研究如何实现突破?“我们一手抓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我们有效的创新机制可以很快转化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另一手要抓的,是看不到目前应用用途的‘无用’的研究,无用为大用,这些面向未来的研究反而可能开启无穷大的应用方向。”薛其坤说。 当部分优秀的人才选择去挣快钱,当不少孩子把网红作为自己的目标时,薛其坤充满了忧虑:青少年的未来选择,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问题。科学研究者们应通过奋斗,给大家树立榜样,吸引年轻人,在国内营造催人奋进的氛围,让未来的年轻人都向往留在重要的科研领域做科学研究,尽量让最优秀的年轻人把基础研究作为他们人生的重要选择。 薛其坤强调,科学研究不像工厂生产,这头放进原料那头就能出产品。科学研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有时候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历程才能实现突破。他举了引力波的例子。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科学家花了半个世纪搜寻引力波,但是一直没找到,引力波成为世界自然科学中最大的一块缺失的拼图。时隔近100年,2015年科学家才使用大型探测器完成了引力波的探测实验。 “急于求成、囫囵吞枣式的创新,创新质量往往不高,科学发现也不会很大。现在各个科研单位正在朝着比较正确的方向发展,希望整个社会崇尚科学,追求不急功近利的长效研究,支持科学界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卡脖子”技术 在薛其坤看来,中央提出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了我们体制的优势,同时借鉴了市场经济的力量,是解决当下核心技术攻坚问题的最具智慧的制度安排。 “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是在过去400多年现代科学历史发展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这些问题的暴露,是因为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国际环境的变化。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有一部分技术需要从国家的层面上部署,针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发展难题联合各种各样的创新单元,以举国之力完成;另一部分还是要通过市场机制,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优中取优。”薛其坤说。 2019年,薛其坤因“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当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并被杨振宁评价为“诺奖级”的科学发现。薛其坤认为,科研突破的背后,得益于国家强大的支持。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支持,使我们在相对经济还不是最发达的情况下,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平台。没有国家的强大,经济的发展,这个实验是做不成的。所以我们失败的教训和最后成功的经验,说明追梦者美好梦想的实现,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支持。” (责编:孙竞、熊旭) 西安欧亿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0-12-22
欧亿平台注册> 欧亿代理开户_跨文化,这个能力不能缺 欧亿代理开户_跨文化,这个能力不能缺 原标题:跨文化,这个能力不能缺 新的生产模式更加以问题为导向,更加建立在跨学科、多样化的基础上。因为复杂、重大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单一学科、单一方式就能完成的,需要多元整合与跨学科的研究。 尽管因为种种原因,全球化进程在近年来有些停滞,但其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阻挡。与经济上的一体化不同,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表现是多样化,全球化将多元文化汇聚在一起,文化多样化的问题因而凸显出来。培养能够适应文化多样化要求、自如地在不同文化间穿行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加强跨文化人才培养,提高我国青年的跨文化能力和全球胜任力,是我国高校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新文科、新工科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跨文化能力是现代青年的基本能力,是进行文明对话的基础 跨文化能力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多语言能力,也包括文化理解能力、文化整合能力以及开放包容的精神与合作的态度。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现代青年的基本能力,是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2016年,“国际理解”被列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的内容之一。因为有了理解才有感同身受,才有彼此欣赏和相互尊重,才能推己及人,自觉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或文化部落主义,真正树立起全球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未来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人,必定不是狭隘封闭、傲慢自大的人,而是有着高度“国际理解”能力的人。通过跨文化培养,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本国与他国、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增强国际理解和跨文化能力,才能自如行走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国际交往和文明对话。 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消费市场,随着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未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合作将会更加深入。大到两国政府间的战略合作,小到企业间的商贸洽谈,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熟知彼此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和制度都是开展合作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想要促进更深更广合作,那就更需要了解彼此的思维模式、传统观念和社会习俗这些更深层面的文化,从而把握不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这些显然都需要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来完成。 中国社会对跨文化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对跨文化人才培养有着独到的见解。中国传统的“和”文化既是跨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跨文化的实现方法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而不同”,是在坚持自身立场的同时,能够包容差异、心平气和地共存而非对立。在文化交流加深同时冲突不断的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深得中华文明精髓的“现代君子”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摆渡者”。 跨文化人才培养有助于涵养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交流是一个对等的概念,有你有我才有交流;没有自我,就没有真正的交流。文明交流也是如此,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在文明的交流上,没有大小强弱之分。跨文化能力意味着对文明交流的方式也有着良好的把握:既有能力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上观察他文化,又有能力以其他文化的视角来反观自己的文化,在这种观察与反观中达成对不同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从而培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关切。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有一段落后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人的自信心;通过跨文化学习和比较,有助于我们的青年把这一段历史放到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放到更广阔的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大格局中去解读。在观察与反观中,当代青年对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文化之根和今天的成就会有更深刻的敬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跨文化人才培养有助于涵养青年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十四五”规划强调,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把握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不仅包含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还包括我国当下的新发展、新成就。立足中国国情、了解中国故事,有助于我们的青年一代知中国、爱中国,成为中国故事的乐于讲述者和善于讲述者。当前,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国外总是有一些持中国“威胁”论者对我们横加指责。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崛起的真正意义、准确讲述中国,还需要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内知国情,而且外知世界,能够洞察对方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用对方的话语体系或能够接受的方式与之对话,增强对话效果。 跨文化人才培养能够开阔人的视野,推动知识创新 通过跨文化培养出来的开放包容品质,将极大地开阔青年的视野,活跃青年的头脑,增加青年接受不同事务的弹性和能力,帮助青年成为有跨界思维的人。这对推动知识创新有着极大的助益。因为广义的跨文化概念,不仅包括跨国别、跨民族文化,也包括跨学科、跨专业文化,以及其他的跨文化形态。 当今知识创新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英国学者吉本斯等在社会观察中发现,当今社会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发生转型,从传统的“模式1”――单一学科或多学科的、同质性的、强调共识的、主要在认知语境中产生的、以大学为主要场所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向了跨学科的、异质性的、更多反思性、在应用情境中进行的以及成员、场所和协作方式多样化的“模式2”。相对于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新的生产模式更加以问题为导向,更加建立在跨学科、多样化的基础上。因为复杂、重大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单一学科、单一方式就能完成的,需要多元整合与跨学科的研究。 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发展瓶颈,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原始创新不足。解决这一瓶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此,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好跨文化人才培养,为创新发展做好人才准备。 (作者:胡娟,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院教授;陈嘉雨,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孙竞、熊旭) 欧亿开户流程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0-12-22
欧亿平台注册> 欧亿官网注册_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欧亿官网注册_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核心阅读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扭转高校“唯帽子”倾向,提出不给人才贴“永久牌”标签、完善人才称号退出机制、培养支持各类人才等意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近年来,教育系统以实施人才计划为牵引,吸引和集聚了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带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人才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改革举措落实还不到位,“唯帽子”的问题依然存在,亟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予以克服。 正确理解人才称号内涵、正确认识人才称号获得者的使命责任……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 不给人才贴“永久牌”标签 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首先要解决应该“怎么看”的问题。教育部人事司负责人介绍,人才称号是对人才阶段性学术成就、贡献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也不是划分人才等级的标准,获得者不享有学术特权。授予和使用人才称号的目的是赋予人才荣誉、使命和责任,为广大人才树立成长标杆,激励和引导人才强化使命担当。 为强化高校人才称号获得者的责任与使命,引领广大人才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意见》还从加强岗位管理的角度对高校提出要求:加强对人才称号获得者的合同管理,建立健全中期履职报告、聘期考核制度和重要事项报告制度;提出要健全兼职兼薪管理制度,加大对人才“双聘”“多聘”情况的监管力度;完善人才称号退出机制,实现人才计划能进能出。 《意见》从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角度,强调要平等看待各类人才,不将高层次人才等同于人才称号获得者,不把人才称号作为评价人才、配置学术资源的唯一依据,不单纯以人才称号获得者数量评价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从高校人才称号获得者的角度,强调第一身份是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强化价值引领,坚守精神追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成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典范。 “在教学评估和学科评估方面,《意见》提出要坚持对师资队伍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不将人才称号和数量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减少评价结果与学术资源配置直接挂钩。”教育部人事司负责人介绍。同时,在人才评价、职称评聘方面,提出要把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放在首位,突出教育教学成效,强调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和考核周期,优化评价标准和方式,合理运用综合评价、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评价等方式科学开展评价。 此外,在各类学科基地评估、学位点申报、项目评审、评奖评优方面,《意见》提出要建立与其特点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得将是否获得人才称号或人才称号获得者数量作为限制性条件或评价的重要内容,有关申报书中不设置填写人才称号相关栏目。 扭转过于看重人才称号的倾向 为规范高校人才招聘和引进工作,《意见》提出多方面举措―― 《意见》要求高校精准提出人才招聘和引进岗位需求,不将人才称号作为硬性指标,不针对人才称号获得者发布“明码标价”的招聘广告; 《意见》提出要统筹用好国内外人才资源,不将国(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作为人才招聘引进的限制性条件; 《意见》强调严格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和合同约定招揽和引进人才,不得招揽在支持期内的高层次人才,禁止采取“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同时明确人才成果归属问题,要求严格按照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 《意见》还明确,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东北地区挖人才。要合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前期培养投入补偿机制。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人才称号获得者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为实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意见》提出推进人才计划改革,应该如何准确把握改革的目标和举措? 教育部人事司负责人介绍,一是精简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对原有人才计划进行优化整合;二是强调在相同层次人才计划实施中,高校要避免重复推荐人选,同一人才在计划支持期内只能获得一项;三是要求认真检视正在实施的人才计划,明确定位,完善制度,依法管理;四是提出对人才计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实施成效不佳、重复支持、没有实质性支持举措的要及时终止。 为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意见》还提出一系列培养支持各类人才的举措。一是坚持分类施策。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提供应有的支持,搭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发展平台。二是结合高校实际。强调要统筹考虑人才称号获得者和其他高层次人才,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对在支持期内的人才称号获得者,按照政策和合同约定落实配套的条件保障;对其他人才,健全针对性、普惠性支持措施,原则上不设置年龄、资历等非学术性门槛,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三是重视青年人才。强调要加大对青年优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力度,提供长期稳定、丰富多元的支持。 “高校要定期开展自评自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监督指导,推动各项举措落实落地,对违规行为及时纠偏纠错。高校党委要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人才的全面把关,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加强对人才的联系服务和关心支持。”教育部人事司负责人说。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1日 12 版) (责编:何淼、熊旭) 欧亿代理官网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0-12-21
欧亿平台注册> 欧亿娱乐平台总代理_体坛观澜:推进学校体育需多方协力 欧亿娱乐平台总代理_体坛观澜:推进学校体育需多方协力 提升青少年体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长都应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今年以来,让在校学生上好体育课、让体育学科在教学体系中占据应有权重的讨论与探索多了起来,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学校体育得到重视,是对一段时间以来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回应。但仅仅就上好体育课谈学校体育开展、仅仅就学校体育开展谈青少年体质提升,似乎还不足以将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真正解决好。 2019年7月以来,浙江省桐庐县在杭州市范围内率先实施学生“人人会游泳”3年培育计划。截至目前,已有数千名四至九年级学生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社会反响好、家长满意度高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桐庐县计划2021年实现九年级学段前在校在籍学生100%掌握游泳技能。 提出学生“人人会游泳”计划,这对处于富春江和分水江怀抱中的桐庐县来说,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水到渠成”。的确,早在五六年前,桐庐县域内的所有河流就都已达到可以游泳的标准,为了充分展示五水共治成果,桐庐开始推动“处处可游泳、人人会游泳”计划。也是从那时起,县里的中小学校开始全面开设学生游泳课程。去年开始实施的学生“人人会游泳”3年培育计划,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长参与的方式,并且注重做好科学布点和安全防护工作,由此使得这一计划平稳推进。 选择在游泳项目上发力,是桐庐县因地制宜做出的选择。而在学生群体中力推“人人会游泳”计划,需要的不仅是因势利导的眼力与魄力,更有从青少年健康成长层面考量问题的责任与担当。对提升青少年体质而言,不是开设了相关体育课程就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否让学生从体育课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并且这样的乐趣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比较便利实现。 提升青少年体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长都应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唯有切实提升认识、协力解决难题,则青少年体质提升可期、青少年健康成长可期。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1日 15 版) (责编:何淼、熊旭) 欧亿怎么当代理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0-12-21
欧亿平台注册> 欧亿代理网址_美育在“扩容”:引导中学生欣赏美 艺术课怎样变有趣? 欧亿代理网址_美育在“扩容”:引导中学生欣赏美 艺术课怎样变有趣? 原标题:美育在“扩容”:引导中学生欣赏美 艺术课怎样变有趣? 美育在“扩容”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媒体上这样描述未来的学校美育:应该要教会学生美育的基本知识,教会他们去欣赏和体验美、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同时要教会他们专项的、专门的艺术特长。 中学美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应该如何引导中学生培养艺术爱好、学会欣赏和体验美? 带着这些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访了一些中学。有20多年高中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上海市进才中学美术教师张玉林告诉记者,从国家目前推行的课程标准来看,当前时期是中小学艺术课程最丰富、最多样化的时期,并且国家未来还会进一步重视艺术教育,提倡丰富的艺术内容和综合素养的艺术学习。 艺术课是怎样变有趣的 因为小时候学习过钢琴和唱歌,上海市进才中学高三学生石中玉非常喜爱音乐课。 这学期的音乐课讲到电影配乐方面的内容,老师放了电影《加勒比海盗》中的片段。“第一次放,去掉了音乐,让我觉得杰克船长动作有点滑稽,像一个小丑式的人物;而带着背景音乐,就显得他慷慨激昂、侠肝义胆。这种对比说明音乐对电影剧情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小时候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却没有这么深的感受”。 石中玉的同学王曦平很喜欢学校的艺术课和艺术类社团。她告诉记者,高一、高二每周一节艺术课,高三每两周一节艺术课,虽然课时不多,但内容多样。她在高一的音乐课上了解了音乐剧,还因为在课上看了综艺节目《声入人心》而喜欢上这门艺术;同学们还会排练表演集体舞节目、参加10月歌会;高二美术课结合学校“服装秀”活动,同学们学习了各个国家的服装文化,并一起动手设计、制作、展示服装;英语课文中有《歌剧魅影》,她就和同学们在“课本剧”活动中编排演出了这个剧目,很受欢迎。 进才中学的艺术课现状,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提升的一个例子。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近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大部分省(区、市)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保证音乐、美术课程总量不低于总课时的9%;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3.2%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全国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特长。八成以上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 艺术课堂是怎样变有趣的? 张玉林介绍,学校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对初中时不太接触得到、但与生活关联更大的新型融合艺术感兴趣。进才中学的艺术课融合了舞蹈、戏剧、影视、书法、服装设计等内容,“兼顾学生兴趣、提供更多选择,这是打开艺术教育局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以下简称“罗店中学”)位于上海市宝山区,这所郊区中学几十年来以“艺术见长,尚美成人”为特色,不但有闻名全上海的学生管乐团,近年来还在基础艺术课之外开设了18门“大艺术课”供学生选修。 这些课程大多与罗店当地民俗有关,包括版画、花灯、彩泥、戏曲、书法、篆刻、管乐等。而学校开设这些课程,既不为升学考试,也不采用分数来评价,只希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开设如此多种类的艺术课,既依靠学校的硬件配备,也离不开“卧虎藏龙”的教师群体。罗店中学校团委书记、音乐教师王雅婷介绍,学校的书法教师金爱华过去是初中部的政治教师,兼职教授硬笔、软笔书法课,最近才转为专职艺术教师;化学老师擅长篆刻;物理老师的木工很厉害;而她本人在教音乐课的同时,还开设了电子钢琴选修课。此外,学校还以外聘方式邀请校外专家进校授课。 “艺术的门类很多,很多课都可以上成艺术课,比如利用化学课的知识制作手工皂,那也是艺术品。”王雅婷说,学校的考虑是,尽可能让同学们在各个领域上有所发展,“大艺术课”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体现艺术的概念。 张玉林认为,“多样化学习”和“项目化学习”是值得借鉴的艺术课教学思路,而提倡跨学科学习、锻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目前我国艺术课程改革的大方向。 艺术课可以从零基础学起 进入高中以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的陈彦连续3个学期在学校“大艺术课”中选修了版画课。从小就对美术感兴趣的她,虽然过去没有在课外学过绘画,但立刻喜欢上了版画这种“小众”艺术。“版画的整个制作过程都很有意思。”陈彦说,“首先画草稿,然后刻版、印版,每个步骤都需要很有耐心,一旦出错就无法进行下一步了。” 陈彦的版画课老师金云华告诉记者,选这门课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零基础”,“版画和许多绘画类型不一样,过程复杂、耗时长,学生一学期只能完成一两幅画,很能锻炼耐心。”有的零基础的孩子学完课程后,作品在上海市学生绘画作品比赛中拿到一等奖。现在,这门课还拍摄制作成了慕课、出版了教材,上海每个中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 今年初三的何俊妍曾觉得自己肢体不太协调。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后,她发现学校开设的舞蹈课不但不难,还很好玩儿。 上第一节舞蹈课之前,何俊妍有点紧张,她想象自己会是班上表现最差、被老师批评的那一个。但事实完全相反:老师教的动作并不难,而且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如果自己跳不好,还会得到老师特别的照顾和指导,一旦有进步,老师就会鼓励。 何俊妍觉得,学习舞蹈给自己带来很多正面的东西。最直观的是,她发现自己的肢体协调能力变强了。 上闵外的舞蹈课属于“舞向未来”公益性舞蹈教育普及项目。2011年,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陈白桦领军人才工作室与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等机构共同在闵行区普通中小学开展的艺术教育实验,目前已有万余名师生参与。 上闵外的舞蹈教师何琳是舞蹈专业出身,她说,“舞向未来”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专业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不看学生的外形条件、是否有基本功;教学内容涉及多种舞蹈门类;“旋转教室”的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站在第一排,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姓名、习惯、性格;采用大量随机变化的钢琴伴奏和手势、击掌等方式,尽肯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舞向未来”项目执行人阮晨介绍,“舞向未来”面向所有零基础的孩子,无论高矮胖瘦、相貌如何都可以在舞蹈学习中获得自信与快乐,锻炼想象力、创造力、团队协作等品质,从而提升整体素养。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何琳教高中生比较多,感到有些孩子因为家庭或学业等原因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但通过舞蹈课,能明显感觉到他(她)们性格变得开朗、外向,脸上有光亮了;在舞蹈课上取得成就感的同时,也更有动力在主课上用功,整个人更积极主动了。 “我们的舞蹈教学理念是要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课堂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和感受,希望通过舞蹈教育去改变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她说。 今年初三的苏逸飞过去是一个比较内向、不太会表达的人。初中以后开始接触舞蹈,感觉舞蹈帮他找到了自信,变得比以前更会表达了,愿意主动去跟别人交流。和同学们一起练习舞蹈,从不熟悉动作到慢慢练熟的过程,再到舞台上表演完,让他“会有成就感、自豪感,还有跟大家一起克服困难的喜悦”。 高中生家长周女士喜欢音乐,平时关注艺术教育。她说,有种观念认为,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通过音乐、美术教育,可以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如果成年了再去学习,就错失了这个机会。即使仅将艺术作为爱好,唱歌、演奏乐器也是舒缓情绪、表达情感的很好方式。 石中玉这样形容艺术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以前难过时,可能只会捶床板,而现在可以唱一首歌;以前开心的时候只会笑着走过台阶,而现在可以用美声高唱《我的太阳》。“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把人生当成一种艺术去创作。我们度过每一天也可以是书写艺术的过程,或许没什么规范,但一定是一种值得去塑造的艺术”。 这也是王雅婷和她的同事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艺术课的宗旨就是让同学们学得快乐、获得审美体验,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处处存在美。 在采访中,一位喜欢艺术课的高三同学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艺术是一种很玄的感觉,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是和人伴生的东西。其他学科的知识是可以单独习得的,但艺术和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关。” 但也存在学生、家长不重视艺术课的情况。上海市进才中学高三学生王曦平对小范围高中生群体调研发现,不少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的理念,或者只要求孩子参加艺术培训,而非主动引导其爱上艺术;有的同学则对学校艺术课不屑一顾,认为“都高三了还有这些乱七八糟的课”。 “关注美育,会让个人和社会都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对美的追求;美育让青少年得到艺术陶冶和精神升华,能让人享受终身。”张玉林老师说。 正如王登峰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中小学的音乐、美术或者综合艺术课程,要真正让学生能够体验美、认识美、展示美,掌握基本的知识、艺术特长和专项的艺术特长,同时未来又能够创造美,“这是我们教学改革要实现的目标。明确界定这一点,就是我们美育教学改革巨大的进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 (责编:郝孟佳、熊旭) 欧亿平台待遇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0-12-21
欧亿平台注册> 欧亿官网注册_人民网2020大学校长论坛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 欧亿官网注册_人民网2020大学校长论坛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 人民网2020大学校长论坛与会嘉宾合影。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人民网深圳12月19日电 (记者孙竞)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支持,人民网与广东省教育厅、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人民网2020大学校长论坛今天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奋进‘十四五’ 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主题,60余位来自全国高校的书记、校长聚焦教育强国建设,共话高校改革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本届论坛围绕“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与发展”四个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人民网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罗华在致辞中指出,面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新使命,人民网期待与各高校共同画好“同心圆”、架好“连心桥”,以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汇聚更多发展正能量,提供更有力的舆论支持,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罗华表示,期待积极发展“互联网+思政课”,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加强校媒协同、校媒联动,共同传播中国教育好声音、好故事,奏响中国教育发展奋进凯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在远程连线致辞中表示,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已成为一年一度汇聚国内外高校资源、展示高等教育改革成果、构建校企合作新平台的品牌活动。论坛影响力逐年上升,在高校形成了越来越强的号召力与凝聚力。他希望,人民网继续发挥媒体平台作用,汇众智,聚众力,围绕高校教育的难点、热点和焦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邢锋在致辞中说,在新的历史起点,广东将进一步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的作用,聚焦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标准,在“十四五”时期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再闯新路子、探索新机制。广东将紧抓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能力。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聂新平在致辞中表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始终把创新视为城市精神,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把高等教育视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部署,加快集聚国内优质资源,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使高等教育能够从零起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深圳全力推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充分落实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从全球视角来看,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相互交错期:一些发达国家已完成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农业进程,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化进程较慢的国家仍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未来农业如何发展,成为涉农高校不得不思考的一个战略命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在主旨发言中鲜明指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回答好时代赋予的新命题,要在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抓住新机遇。一是要坚定与新时代同向同行;二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三是要面向未来加强基础研究;四是要提升服务区域发展水平。 人民在线总经理董盟君在发言中谈到,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下,亟需高素质专业化媒体融合运营人才。人民在线正在积极探索以课程共建、专业共建、基地共建等方式,与高校联合培养有理论、懂行业、会实操,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全媒体人才。 论坛上发布了《2019-2020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位居榜单前十。榜单选取了165所部属重点高校及地方重点院校,结合教育部权威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围绕高校媒体影响力、新媒体影响力、网络舆论影响力、科研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对高校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力求提供一种观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全新视角。 论坛上同时公布了人民网“谱写新时代篇章 迈向高质量发展――2020年度优秀校园新闻作品”。《是医者,更是勇士! ――武汉大学附属医院战“疫”纪实》《原来你也在!战“疫”一线的特殊同学会》《热干面好久不见!天大姑娘用三幅漫画温暖了整个春天!》等新闻作品入选。 论坛还揭晓了2020年度“人民网奖学金”“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融媒体作品”“人民网奖学金优秀技术课题”获奖名单,来自武汉大学的赵紫琰等55位同学获得2020年度人民网奖学金。来自12所学校13个院系的105篇融媒体作品及1篇优秀技术课题论文获奖。 作为国家级大型年度教育论坛,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400余位大学书记校长会聚一堂,聚焦高校发展、人才培养、招生制度改革、高校国际化等热点问题,碰撞思想、交流经验、发表真知灼见,取得了许多建设性成果,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责编:孙竞、秦华) 欧亿平台怎么注册 www.wsxy.net 无回复 阅读全文 >2020-12-20